一、关键风险指标的什么是关键风险指标?
①相关性
②可测量性
③风险敏感性
④实用性
第一步,了解业务和流程;
第二步,确定并理解主要风险领域;
第三步,定义风险指标并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序,确定主要的风险指标。
一项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有多种成因,但关键成因往往只有几种。关键风险指标管理是对引起风险事件发生的关键成因指标进行管理的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分析风险成因,从中找出关键成因。
2.将关键成因量化,确定其度量,分析确定导致风险事件发生(或极有可能发生)时该成因的具体数值。
3.以该具体数值为基础,以发出风险预警信息为目的,加上或减去一定数值后形成新的数值,该数值即为关键风险指标。
4.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即当关键成因数值达到关键风险指标时,发出风险预警信息。
5.制定出现风险预警信息时应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6.跟踪监测关键成因数值的变化,一旦出现预警,即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以易燃易爆危险品储存容器泄漏引发爆炸的风险管理为例。容器泄漏的成因有:使用时间超过保质期、日常维护不够、人为破坏、气候变化等因素,但容器使用时间超过保质期是关键成因。如容器使用最高保质期限为50年,人们发现当使用时间超过50年后,则易发生泄漏。该“50年”即为关键风险指标。为此,制定使用时间超过“50年”后需采取风险控制评估措施后,一旦使用时间接近或达到“50年”时,发出预警信息,即采取更换措施。
该方法既可以管理单项风险的多个关键成因指标,也可以管理影响企业主要目标的多个主要风险。使用该方法,要求风险关键成因分析准确,且易量化、易统计、易跟踪监测。
二、关键绩效指标的KPI指标?
1、组织增幅 指标名称:新产品销售额比率增长率和老产品市场增长率
指标定义:年度新产品订货额占全部销售订货额比率的增长率,老产品的净增幅
设立目的:反映产品研发的效果,体现公司后劲的增长,坚持产品的市场检验标准
数据收集;财务部
2、生产率提高
指标名称:人均新产品毛利增长率
指标定义:计划期内新产品销售收入减去新产品销售成本后的毛利与研发系统员工平均人数之比的增长率。
设立目的:反映研发系统人员的平均效率,控制研发系统人员结构和改善研发管理
数据收集:人力资源部
3、成本控制
指标名称:老产品技术优化及物料成本降低额
指标定义:计划期内,销售的老产品扣除可比采购成本升(降)因素后的物料成本降低额。
设立目的:促使研发部门不断完善和改进老产品,降低老产品物料成本,提高老产品竞争力。
数据收集:财务部
指标名称:运行产品故障数下降率
指标定义:计划期内,网上运行产品故障总数的下降率
设立目的:促使研发系统提高新、老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降低产品维护费用
数据收集:市场部 1、组织增幅 指标名称:销售额增长率
指标定义:计划期内,分别按订货口径计算和按销售回款口径计算的销售额增长率
设立目的:作为反映公司整体组织增幅和市场占有率提高的主要指标
数据收集:财务部
指标名称:出口收入占销售收入比率增长率
指标定义:计划期内,出口收入占销售收入比率的增长率
设立目的:强调增加出口收入的战略意义,促进出口收入增长
数据收集:财务部
2、生产率提高
指标名称:人均销售毛利增长率
指标定义:计划期内,产品销售收入减去产品销售成本后的毛利与营销系统平均员工人数之比
设立目的:反映营销系统货款回收责任的履行情况和效率,增加公司收入,改善现金流量
数据收集:人力资源部
3、成本控制
指标名称:销售费用率降低率
指标定义:计划期销售费用支出占销售收入比率的降低率
设立目的:反映销售费用投入产生销售收入的效果,促使营销系统更有效地分配和使用销售费用
数据收集:财务部
指标名称:合同错误率降低率
指标定义:计划期内发生错误的合同数占全部合同数的比率的降低率
设立目的:促进营销系统减少合同错误,合理承诺交货期,从而提高整个公司计划水平和经济效益。
数据收集:生产总部 1、组织增幅 指标名称:合格物料及时供应率提高率
指标定义:指计划期内,经IQC检验合格的采购物料及时供应的项次各占生产需求的物料采购项次的比率的提高率
设立目的:反映采购系统管理供应商的能力,以及对均衡生产的保障能力和响应能力
数据收集:生产总部
2、生产率提高
指标名称:人均物料采购额增长率
指标定义:计划期内,到货的物料采购总额与采购系统平均员工人数之比
设立目的:反映采购系统的生产率,促使其减人增效
数据收集:人力资源部
3、成本控制
指标名称:可比采购成本降低率
指标定义:按代表性物料品种(重点是A类物品)计算的与上年同期比较或与业界最佳水平比较的采购成本降低率,在采购成本中包含采购系统的费用分摊额
设立目的:降低物料采购综合成本
数据收集:生产总部 1、组织增幅 指标名称:及时齐套发货率增长率
指标定义:指在计划期内生产系统按照订货合同及时齐套正确发货的产值占计划产值的比率
设立目的:反映生产系统和公司整体的合同履约能力
数据收集:市场部
2、生产率提高
指标名称:人均产值增长率
指标定义:计划期内生产系统总产值与平均员工人数之比
设立目的:反映生产系统的劳动生产率,促使其减人增效
数据收集:人力资源部
3、成本控制
指标名称:制造费用率降低率
指标定义:产品制造成本中制造费用所占比率的降低率
设立目的:促使生产系统降低制造费用
数据收集:财务部
指标名称:产品制造直通率提高率
指标定义:产品(含元器件)一次性通过生产过程各阶段检验的批次占全部生产批次的比率的提高率
设立目的:提高制造质量,降低制造质量成本
数据收集:管理工程部 1、组织增幅 指标名称:净利润增长率
指标定义:计划期内,净利润增长率
设立目的:旨在促进财经管理系统通过全面预算的有效控制和对货款回收的有效监控,促使公司最终成果的增长
数据收集:管理工程部
2、生产率提高
指标名称:财经管理人员比例降低率
指标定义:计划期内,华为技术财经管理系统人员平均数占公司员工平均数的比例降低率
设立目的:旨在促进财经管理系统减人、增效
数据收集:人力资源部
3、成本控制
指标名称:管理费用率降低率
指标定义:计划期内,公司管理费用支出(不含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率的降低率
设立目的:促使财经管理系统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有效地提高管理费用支出效果和降低管理费用率
数据收集:管理工程部
三、公司基本面主要看哪些指标?
一、每股收益(EPS):又称每股税后利润、每股盈余,指税后利润(净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综合反映公司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是普通股股东每持有一股所能享有的企业净利润或需承担的企业净亏损;股息率:股息与股票买入价之比。在投资实践中,股息率是衡量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与总资产的比率,衡量每单位资产创造多少净利润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与净资产的比率,衡量每单位净资产创造多少净利润的指标;市净率:每股市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反映普通股股东愿意为每单位净资产支付的价格,说明市场对公司资产质量的评价。
三、市盈率:每股市价与每股收益的比率,反映普通股股东愿意为每单位净利润支付的价格。投资者通常利用该比例值估量某股票的投资价值,或者用该指标在不同公司的股票之间进行比较;每股净资产:股东权益(净资产)与流通在外普通股股数的比率,反映每只普通股享有的净资产,代表理论上的每股最低价值。
四、关键效率指标解释?
企业的关键效率指标一般可分为结果类和动因类两类指标,结果类指标是反映企业绩效的价值指标,动因内指标是反映企业价值,关键驱动因素的指标
五、关键绩效指标分为?
企业的关键绩效指标一般可分为结果类和动因类两类指标。
结果类指标是反映企业绩效的价值指标,主要包括投资报酬率、权益净利率、经济增加值、息税前利润、自由现金流量等综合指标;
动因类指标是反映企业价值关键驱动因素的指标,主要包括资本性支出、单位生产成本、产量、销量、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等。
六、股票基本面分析主要看哪些指标?
1.盈利能力指标
静态指标主要包括每股收益、净利率、毛利率等,动态指标包括净利润同比增长率指标等。
2.风险指标
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风险指标反映的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负债率,负债越高便会影响其每股收益,同时经营风险也就越高。但是投资者在分析的时候要看具体行业。
3.估值指标
包括市盈率、市净率、市现率等,这些需要和同行比才有意义。
如果公司基本面比较不错,说明该公司在经营方面是没有问题的,一般公司的业绩数据会以公告形式公布,投资者可以根据公告判断该公司是否值得投资,除此之外,投资者还需要关注宏观经济、行业方面的信息,看是否对股票利好。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最后需要提醒投资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七、关键绩效指标法和关键法区别?
关键法与关键绩效指标法相同之处:它们都属于考核的方法之一;
不同之处,关键法针对的是面,关键指标法针对的是点;
关键法属于定性测评方法,关键绩效指标法属于定量测评方法。
关键绩效指标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
八、关键绩效指标法作用?
关键绩效指标关键绩效指标是企业宏观战略目标决策经过层层分解产生的可操作性的战术目标。
其具体做法及作用是:通过对企业组织内部流程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以衡量流程绩效。
因此它被称作是宏观战略决策执行效果的监测指针,被公认为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
该指标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机制,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内部过程和活动,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
它的最主要作用是可使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使业绩考评建立在量化的基础之上。
九、关键绩效指标的构成?
对于一个企业,可以分三个层次来制定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第一,企业级关键绩效指标。企业应根据战略目标,结合价值创造模式,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等因素,设定企业级关键绩效指标。
第二,所属单位(部门)级关键绩效指标。根据企业级关键绩效指标,结合所属单位(部门)关键业务流程,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分解的程序,在沟通反馈的基础上,设定所属单位(部门)级关键绩效指标。
第三,岗位(员工)级关键绩效指标。根据所属单位(部门)级关键绩效指标,结合员工岗位职责和关键工作价值贡献,设定岗位(员工)级关键绩效指标。
十、KPI(关键业绩指标)和KO(关键任务指标)有什么区别?
外国佬没有中国的文字有智慧。
KPI 考核更细腻些,每月部门要完成多少KPI指标。KO 就是核心指标。比如我店这个月的营业额KO指标:实际利润是20万。KPI指标营业额是45万。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