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喷怎么玩?
跑跑的连喷.双喷.断位.LINK喷.最佳漂移一:首先介绍一下普通的漂移,具体有以下3个步骤:
1. ↑→shift 往右漂
2. ↑← 拉回车头(其间,不`松↑
3. ↑ 喷火
其中1和2是构成了一次完整漂移的必要过程,喷火是在完成这个过程后形成的(虽然不进行步骤2也可以喷火,在实际当中由于时间等因素不允许,这对于理解后面的连续漂移技术来说很重要),关于3的喷火时间,有两点:第一点是漂移结束的瞬间,第二点则大约是漂移结束的0.8~1.2秒之间。
二:作为普通漂移的改进版“最佳漂移”和“断位(cutting)漂移”是学习更高级的连续漂移技术的之前必须掌握的,也可以说,会不会“最佳”和“断位”是判断是否摆脱漂移新手的评定标准。下面介绍一下这两种漂移:
最佳漂移:
其实也可以说是普通漂移,不过它有2个特征:
1. Shift按的很轻,其力度是刚好能够成漂移,并且漂移之后要马上按住反方向键来扳回车头。
2. 入弯点和抓跑差不多,并且在漂移前已先拐车头。
最佳漂移表现出来的是两条轮胎印不重叠,斜着入弯并且漂移所损耗的速度小,当然由于shift点的轻,漂移转过的角度也比普通漂移小。
断位(cutting)漂移
一次漂移当中两次点shift的漂移技术。常见的步骤如下:
1. ↑→shift 往右漂
2. ↑←shift 拉回车头
3. ↑ 喷火
在介绍普通漂移的时候我已经说过正方向漂移和反方向打车头是构成一次漂移的必要过程,所以说,在打反方向前再向漂移方向飘一次也称为cutting,即:
1. ↑→shift 往右漂
2. ↑→shift 往右漂
3. ↑← 拉回车头
4. ↑ 喷火
这个相信大家已经在滑雪场里用过了。
断位(cutting)漂移由于点了两次的shift,使得一次漂移的过程加快,过弯速度比普通漂移快,转过的角度小,在漂移过程中还能自由调整车头角度,其中和“最佳漂移”结合还能实现漂前漂后路线平行(用于直道上漂移),是一项必须学习的技巧。
三:连续漂移可以说是成为高手必学的技术,当然,光学些指法是不够的,还要了解他们的分类,概念和原理,下面来说说连续漂移技术:
连续漂移,按漂移的次数来分,可分为飘两次的“双漂”和两次以上的“连漂”;按连续漂移当中所用喷火方式的不同来分,可分为“连喷”,“双喷”和“Link”。
“双漂”一般用于过的直角或U形弯,“连漂”则一般用于同方向的连续弯(如金子塔塔内)或比较大的弯(如高速),无论是“双漂”或是“连漂”可以采用“连喷”,“双喷”,“Link”中的任意一种喷火方式,当然也可以混合使用(似乎韩式的连漂就是采用连喷双喷混合的)。
现在来介绍一下“连喷”,“双喷”和“Link”。
连喷:
即将两次漂移连接起连,在普通漂移最后喷火(第一喷火时间点)的时候按shift进行飘移。具体的指法如下:
1. ↑→shift 往右漂
2. ↑← 拉回车头
3. ↑→shift 喷火同时进行漂移(瞬间的感觉是先按↑后按→shift)
4. ↑← 拉回车头
……
重复3,4步骤则形成连漂,不进行第三次漂移直接按↑喷火则形成双漂。
双喷:
利用喷火规则,选择了漂移后第二个喷火点(见篇头普通漂移介绍),比起连喷来,更提高了喷火效率,由于此喷火方式是在两次漂移后再进行喷火的(两次喷火也在一起),所以取名叫双喷。具体的指法如下:
1. ↑→shift 往右漂
2. ↑← 拉回车头
3. →shift 二次漂移(瞬间的感觉是先按→后按shift)
4. ↑← 拉回车头并形成喷射(瞬间的感觉是先按↑后按←)
……
重复3,4步骤则形成连漂,不进行第三次漂移直接按↑喷火则形成双漂。
Link:
同样利用了喷火规则,每两次漂移形成一个组,连接的两次漂移分别采用第二,第一时间喷火点,实现两次喷火时间的零间隔,也正是如此,此种漂移取名为Link。Link比起双喷来,更具有喷火效率。
1. ↑→shift 往右漂
2. ↑← 拉回车头
3. → shift
4. ←
5. ↑ 此处喷火是步骤3和4的第一喷火点
6. ↑ 此处喷火是步骤1和2的第二喷火点
林火强度是什么?
(intensity of forest fires)
(王正非)
衡量林火强度的定量指标。它以单位时间内,在单位面积上燃烧释放的能量(或功率)表示。林火强度是林火行为的主要特征,可用以判断林火的类型,估算某种林型经过火烧后的受害程度。对研究林火生态,考察和评价林火对于不同树种生长发育以及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都有重要意义。
计算方法
由于林火在燃烧蔓延中,其强度随着有效可燃物的多少和前进速度的快慢而改变。因此,林火强度可用可燃物的性质、能燃烧的可燃物数量,以及蔓延速度等参数来计算。1954年美国拜拉姆(G.M.Byram)首先提出林火强度的概念,计算公式为I=QWR
式中 I为林火强度(千瓦/米);Q为单位重量可燃物的发热量(千焦耳/公斤);R为林火蔓延速度(米/分);W为单位面积上的有效可燃物重量(公斤/平方米)。上述公式的物理意义明确,但使用上存在有困难。一是可燃物发热量Q值随可燃物含水量以及物理化学性质不同有着很大的变化范围;二是林区有效可燃物W有反馈作用(火强度高,有效可燃物就多),难以估算。1959年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曾对大兴安岭的森林可燃物的发热量进行过测定,Q值平均约为16700千焦耳/公斤。
对于林火强度的实际估算,一般利用火焰长度与林火强度存在的指数关系,由火焰长度确定。1982年美国安德略(P.L.Andrews)和罗森梅尔(R.C.Rothermel)得出实验式:
FL=0.45I0.46
式中 FL为火焰长度;I为林火强度。FL、I都是英制单位,分别为英寸、BTU·英尺-1·秒-1。1984年苏联沃洛克奇娜(А.В.Волокитина)以类似的公式用野外火烧法,估计地表火强度。
划分指标
对林火强弱,尚未有严格的划分指标。第七届世界林业会议第一次委员会148号文件曾规定:对于热带树种,适于规定火烧的火强度为350千瓦/米。如果主林木的树高超过20米时,火强度可达700千瓦/米。由于高强度火容易烧伤林木造成火灾,所以只能允许在低强度下进行规定火烧。显然,火强度等于或小于700千瓦/米,一般应属于低强度火,而火强度大于700千瓦/米可视为高强度火。对于计划火烧和林火控制,美国的分级如表所示。
美国林火强度分级表
参考书目
A.A.Brown and K.P.Davis,Forest Fire Control and Use,2nd Ed”McGraw-Hill Book Company,New York,1973.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