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锅包肉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油麦菜
近日,特斯拉(TSLA)宣布,将于9月30日亮相首款人形机器人——Optimus( 擎天柱),再次掀起了机器人热潮。
事实上,机器人并不是一个新概念。2021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335.8亿美元(约合 2247亿 元人民币)。其中面向工业领域的 工业机器人占比最高 ,达43%。
不过在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一向由 国际 厂商 主导 。 四大家族 (日本的发那科、瑞士的ABB、日本的安川电机、以及德国的库卡)市占率合计超40%。
好消息是近年来,国内企业也正在崛起。紧随其后的 埃斯顿 (002747)和 汇川技术 (300124),如今已经成了 国产替代 的希望。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俩企业在工业机器人这条路上走了多远?横向对比,哪个更强?
一、买买买,买出了完整产业链
埃斯顿是一家典型的、靠买买买发展起来的公司。埃斯顿的 核心竞争力 ,就是买出了几乎 完整的产业链 。
埃斯顿起家于数控系统(即数字控制系统),而后拓展了电液伺服系统和交流伺服系统。再然后,在 伺服技术 的基础上,于2011年进入了机器人领域。
先插一句,解释下什么叫伺服系统?
所谓伺服,是希腊语“奴隶”的意思。也就是说,别人让干什么就得干什么。而伺服系统,就是按照控制命令的要求,进行响应的系统。
伺服系统是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之一。 伺服系统+减速器+控悔闹制系统 ,三项成本占总成本60%-70%。其重要性,堪比新能源 汽车 的电池+电机+电控。
埃斯顿在伺服技术的加成下,切入机器人赛道也算水到渠成。不过,埃斯顿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
2015年埃斯顿上市,有钱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 疯狂收购 。收购标的包括具备3D视觉技术的Euclid、具备世界顶尖的运动控制技术的TRIO、具备微型伺服驱动器技术的Barrett等。
通过这一系列收购, 埃斯顿 一边巩固核心技术,一边填补自身空白。时至今日, 零部件自给率 已达 80% 。
还没完。
零部件自给,只是掌控了上游。这样生产出来的机器人,称之为机器人 本体 。距离实际应用,还差一步 系统应用 集成。通俗点讲,就是把一个标准化的机器人,针对具体 应用场景 进行改装。
如果没有人来负责机器人集成,那么生产再多的本体,也不会有人买。所以埃斯顿,又下场了。
2015年上市前,埃斯顿只有家电、金属板材两个应用方向。2016年后,埃斯顿进一步将机器人应用场景,拓展到了智能压铸、智能 汽车 焊装、焊接等领域。当然不出所料,都是买来的。
其中,埃斯顿2019年收购的CLOOS,在机器人焊接领域,世界领先。
如今,埃斯顿 上游自主 , 下游可控 。其一体化程度,完全不弱于国际四大家族。
相比之下, 汇川技术 的产业链布局明显差点意思。
汇川是国内 工控 (工业自动化控制) 龙头 。伺服系统、控制技术等业务本就是汇川的主业。所以在上游核心零部件环节,汇川也大部分能够实现自给。
也就是说,埃斯顿和汇川都能够很大程度 控制上游 , 降低成本 。或许这就是二者能够成为国内龙一龙二的根本原因。
但汇川止步于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没有下游的系统应用集成。这就意味着:
因为工业机器人赛道,上游搜前散搞技术,下游搞市场,其利润水平都明显高于中游的本体生产。所以理论上,上下游 延伸越广 ,盈利 能力越强 。
乍一看,埃斯顿的产业链优势就这么明晃晃的摆世氏在这。
但再一看,真的是优势吗?
二、买买买,留下了并购后遗症
埃斯顿靠买买买,买出了完整产业链。但与汇川相比,是福是祸还很难说。
1.下游应用虽广,却拖累了营收增长
2021年,埃斯顿工业机器人本体业务,营收同比增长 104.7% 。焊接工业机器人在国内市场营收同比增长 153% 。
然而,本体+焊接工业机器人+其他应用机器人,综合营收仅同比增长了 20.42% 。
这就说明,埃斯顿倾情打造的多条应用线,除焊接机器人外都成了拖后腿的。其 市场规模 很可能都在萎缩。
2.产业链更完整,毛利率却更低
前面说过,埃斯顿产业链更加完整,理论上利润更高。不过只是理论上。
2021年, 汇川 工业机器人的毛利率是 46.09% 。而埃斯顿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本体+系统集成)的综合毛利率,却只有 32.46% 。
核心零部件是工业机器人主要成本。埃斯顿和汇川都不具备生产减速器(三大件之一)的能力,其他零部件基本都能自给。二者可以算得上打平。
唯一的区别在于,一个是 买来的 ,一个是自己的 老本行 。
而最后,实际盈利竟然有这么大的差距。这是不是说明,埃斯顿买来的,终究不如汇川自研的?
3.管理费用高企,商誉减值埋雷
靠并购成长起来的企业,往往都会存在一些后遗症。
首先,整合管理难度大。汇川技术的 管理费用率 ,始终稳定在5%左右。而2022年一季度,埃斯顿的管理费用率,已超 13% 。
其次,并购需要资金。虽然埃斯顿靠定增解决了很大问题,但其账面 60% 的 资产负债率 ,仍然远超汇川的40%。
汇川每年还能实现正向的 利息收入 ,而埃斯顿通常要承担2%左右的 财务费用率 。
第三,并购绕不开的话题,是 商誉 。
2019年,埃斯顿收购CLOOS后,确实令业务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同时,商誉也从4.7亿,增加到了 14.86亿 。
什么概念呢?
截止2021年三季度末,埃斯顿净资产合计29.17亿。而商誉14.86亿,已达 净资产的51% 。
商誉本质上,就是并购时多花的钱。虽然名义上是一项资产,但根本没有实际价值。一旦经营不顺,商誉会第一个减值。
不知道净资产还不到30亿的埃斯顿,能不能背起这样的损失?
三、携手的伙伴,也是彼此的对手
往好了看,上下游一体化的埃斯顿,正在沿着四大家族之首——发那科的老路走。2020年,埃斯顿的毛利率已超ABB和库卡,与发那科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这一点,是让人骄傲的。
只是并购之后,管理费用高企,商誉减值埋雷。另外买回来的大部分系统集成业务都在萎缩,毛利率也被汇川甩开了一大截。
埃斯顿和汇川技术,在携手取代四大家族的同时,也会成为彼此最强的对手。不知道埃斯顿的龙头宝座,还能坐多久?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