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明给万科带来了什么?

三维股票 2023-04-30 02:17 编辑:admin 171阅读

既非姚牧民式个人英雄主义张扬,也不是华尔街常见的那种擅长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轿歼弊“郁亮型”高管,他身上更没有丁长峰式r的狂妄与激情,丁福源的沉稳与绵重、老练与淡定也暂时与他无关。 他是刘爱明。 解冻的阅历,张纪文的锐气,徐洪舸的细腻,肖莉的仗义,王文金的财技,当下万科高管团队让人艳羡。 不管承认与否,2003年后的万科,变化相当相当大,进步也极为惊人。“标准化”、“精细化”、“工厂化”等主导万科未来发展的理念就是在这个时期提出并得到深化、执行的。在这一时期,万科的拿地策略、扩张思路,都有相当明显的变化。 刘爱明比原先王石给的3年适应时间提前了2年,一方面说明王石在万科的超影响力,以及万科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度,这在中国诸多有点年轮的企业并不多见。所以我乐观新科“空降大员”原百安居中国执行副总裁袁伯银在万科的发展(袁将被任命为上海万科总经理)。另一方面,也证明刘爱明的确“有料”,知道万科问题的所在,并且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万科现正在实施社会精英招聘计划,我认为它将对整个行业产业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万科的产业化,并非单一技术层面的产业化,而是涉及整个企业制度的重新安排,诸多与住宅产业相关的资源将在新的平台上重整、重组、优化。这是在国外已有成熟经验,而在国内很多人想做但限于见识、规模、财力、能力而不能做的大生意。开发商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说到底,就是资源整合能力。万科走专业化住宅开发路线,它是整个住宅产业链条的整合者,而不是具体参与者。 透明体系、成熟框架、效率导向、客户为中心――万科文化悄然完成的转型,也将使得越来越多的刘爱明和袁伯银来得了,留得住,做得好,做得长。纵观业内,人才流动往往是“我来了,我看见,我走了”,其来也勃焉,其走也忽焉,有人将其归结为行业集体性浮躁,实际上不能推卸企业的成熟度和管理水平。 写到此,突然传来肖勇、李咏涛将离开加盟不到半年的主语传媒的消息,我不禁一声叹息,也对传媒的生长环境深感困惑。 附文一刘爱明:上海万科剑指200亿元

中国房地产报 2007-6-7

200亿元,这是2008年万科计划在长三角地区达到的销售额;100亿元,则是其中上海地区的份额目标。这一在外人看来颇感压力的宏大目标,在2005年末上海楼市调整的关键时期入主上海万科的刘爱明说来,却是形容淡定举重若轻。“单谈数字,我们已经要超越这个目标。”

数字于刘爱明而言已经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企业为此而做的改变和有质量的持续增长”。言谈中刘爱明反复提及“客户”和“效率”这两个词汇。看似简单的两个词背后,却是刘爱明对于上海万科未来十年变革期关注点的清晰设定。

数字于刘爱明而言又确实能够说明问题。2006年,上海万科贡献了万科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的23.7%,净利润的26.6%。这一年,刘爱明率领部下一口气拿下了长三角地区约20个项目,其中在上海入账11块土地。目前上海万科在沪土地可建面积达240万平方米,整个长三角土地储备已达800万平方米。 2005年末,宏观调控中的上海房地产市场,风云变幻。刘爱明调任上海万科董事长的消息由业界的猜测传言最终落实为媒体的重磅新闻。众说纷纭中,刘爱明选择了不予回应,低调做事。

对于刘爱明而言,这不过是他职业经理人发展道路上的一次普通调动。然而,刘爱明这样一个普通的名字,在房地产界中所引发的震动,并不是第一次。

职业经理人的清晰设定 5年前的刘爱明,彼时在国内另一知名大型房地产企业中海地产身居高位。然而他出人意料――应王石邀请,刘爱明毅然加盟万科。一时间业界震动。甚至有媒体耸人听闻,认为刘爱明的离开是向深圳房地产界投了一枚炸弹。而中海掌门人孙文杰更是直面媒体,玩笑中隐藏认真地慨叹,希望加盟万科后的刘爱明能够手下留情。个中细节,外人看来波澜起伏,当局者却只淡然一笑,将之解释为“顺其自然”。

2002年,刚刚收到深圳一家企业开出的200万元年薪邀约的刘爱明,接到了远在美国的王石电话。事实上,早在之前打探到刘爱明有意离开中海之时,王石从医院扯掉吊瓶亲自赶来的恳切面谈,就已经彻底打动了刘爱明。

万科曾考虑给刘爱明一次性补贴,以抵消那家民营企业的优厚条件,没想到刘爱明断然拒绝。王石的年薪不过五六十万,加入万科,待遇比之200万元定然差距颇大,然而刘爱明有着自己的想法。“闭族职业经理人的价值在于其自身的社会价值”,比改中之200万元,他更看重自己职业经理人生涯的清晰设定。

此前在深圳中海,担任总经理的刘爱明先后发起过诚信2000、毛坯样板房展示、网络营销等一系列的创新行动,让深圳乃至广东地产界大加赞叹的同时,也令当时的万科备感压力。甚至有舆论评说,刘爱明当政深圳中海期间,恰恰就是中海过往最鼎盛、最富激情、对万科深圳业务威胁最大、对万科最了解的时期。

与始终低调的中海截然相反,相对高调的万科一路沿城乡接合部发展,却和中海一样,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没有任何特殊资源可依托而最终做大做强。殊途何以同归?在同一片土地上发展多年,刘爱明对于万科这样的竞争对手始终心存好奇。或许,正是在中海多年对于万科的这份好奇与了解,促使刘爱明最终选择了万科。

初入万科,从未做过的总部工作,让身为空降兵的刘爱明难免心中没底。即便是管理经验丰富的刘爱明,也在万科总部经历了一年的适应期。“第一年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干。”万科的项目遍布全国,身处总部,刘爱明自认对各个城市的不同情况缺乏了解。主动请缨之下,万科把天津万科的难题交给了刘爱明。这个当时甚至被认为是积重难返、年年亏损的“烂摊子”,几乎所有的万科高层都曾为此担任过天津万科的董事长。

不负众望的刘爱明迅速摸清了天津万科的家底,找到了关键症结。“当时天津的客户关系僵化到双方的状态不能用关系来形容。”刘爱明给天津万科定了一个规划,5年内每年必须划出专款,用于解决客户关系方面的问题。良好的客户关系是企业发展的基石。这一认识,刘爱明也把它由始至终的贯彻到如今地上海万科。

天津万科在刘爱明到任第二年扭亏为盈,至今则成为万科集团赢利的第四大中心。刘爱明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作为职业经理人对于万科的价值所在,他也随之与万科共同成长。 2004年,针对万科的建筑质量管理水平问题,刘爱明带领团队发起了“磐石行动”。此前王石曾说,同中海比较,质量成本管理是万科木桶上的短板。提出“磐石行动”的刘爱明自信满满,他对王石说,“如果万科有80%的窗户有问题,那是我的问题。如果只有两个窗户有问题,那你去找下面的人。” 过往的经验积累让他敢于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前,在以工程质量取胜的中海,9年的时间,刘爱明是从基层一步一步做起。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中海一个项目的工程监理。整整一年,刘爱明的工作作息是,第一天早上上班,晚上通宵加班,如此直到第二天深夜。连续48小时的“铁人工作制”,却是刘爱明说来轻松的“正常工作状态”。就是在这个项目,刘爱明一干就是四年,积累了工地管理、施工组织、财务调度、公司管制等各方面经验后,几乎历经了房地产开发全过程的刘爱明从地盘经理一路提升为公司总经理。而这也成为他自己清晰设定的职业经理人生涯的顺利开端。

“90平方米的三房两厅” 90平方米的三房两厅?乍听之下,这个对于设计师而言简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普通人看来则更是难以想象。谈到上海万科这一最新的产品创新,一贯平和稳重的刘爱明难免面露得意之色。这一创新性产品目前已经在万科白马花园等3个上海楼盘中应用,并将成为上海万科今后的主力户型之一。在众多开发商都热衷于大房型的当今上海市场,上海万科却反其道而行。这并非是标新立异,恰恰是万科基于细致的客户需求分析而做的精准定位。产品研发过程中,刘爱明甚至用飞机上的卫生间为例激励过团队。飞机上的卫生间空间狭小,却并未疏漏任何一项性能,“功能或许比你家里10平方米的还强”。这么说着,刘爱明的手势和表情都不由得丰富起来。这一最新房型的卫生间不过6平方米,却被分隔设计为洗漱、淋浴、马桶三个功能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合理的分割布局,甚至比一般的大卫生间显得便捷开阔。

对于讲求实际的消费者而言,合理的空间布局比之一味求大更为重要。刘爱明对于这一小户型产品的市场空间大为乐观。走在全国住宅市场发展前列的上海,近年来客户需求愈发精细,其转变速度甚至会快过开发商。也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刘爱明把上海万科原先一年一度针对销售物业服务等而做的客户满意度调查,改为了一月调查一次,以便及时掌握客户反馈的产品不足与需求变化。

2006年,上海万科在外籍人士集聚的闵行金丰国际社区,推出全面精装修的万科红郡别墅项目。这一针对别墅项目而做的精装修尝试,因为面临的是要求挑剔的高端客户,刘爱明迎来的是一片质疑,然而他却胸有成竹地反问:“如果你足够了解客户需求,做得比他自己装修还好,他怎么会不要?”事实证明了刘爱明的判断。一经推出,万科红郡即告热销,甚至在开盘当天出现了排队抢购,很多客户都是冲着全装修而来。

“全装修本身就是产业化的一个内容”,这无疑正是万科经营思路向“以客户为导向,以效率为中心”的转变与其住宅产业化目标的微妙契合。刘爱明手大力一挥:到2008年万科计划将全装修公寓在全国范围内做到80%,而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则将做到100%的全装修公寓。

2006年末,刘爱明在上海万科组织成立了专门服务于高端客户的物业公司,同时与在高级会所管理方面经验突出的“鸿艺会”合作,委托其管理上海万科旗下高端物业的会所。对于高端客户而言,最大的差别在于服务,而不在于产品,作此论断的刘爱明眼神坚定。与此同时,上海万科日趋精细的产品定位,也正逐渐向高端客户层大力延伸。

2007年初,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紧靠黄浦江的一幅住宅用地被上海万科纳入囊中。曾经王石经常抱怨,万科这么好的企业却因为“太守规矩”而拿不到市中心的好地。如今上海万科却即将在浦东内环打造滨江豪宅,一夜之间,“万科进城了”,媒体纷纷加上感叹号的新闻标题铺天盖地。“城乡接合部永远是万科的主流。”刘爱明回答得斩钉截铁,即便是在上海万科急于进一步拓展的杭州、宁波、苏州、南京等长三角其他城市,“万科永远会坚持主流大众住宅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