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绩效考核方法有哪些?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常用的绩效考核方法严格说只有两种:KPI和BSC。360°考核其实并不是、或者说不能算是绩效考核的方法,从实际应用看,360°更适合在调岗的时候,用来了解某个岗位的上级、平级、下级、外部客户、内部客户这五个维度的主体,对被评价者在某些指标方面的评价。我们都知道,作为管理者尤其是部门负责人,不仅要对内进行管理,还需要与内外部客户进行沟通,这对管理者的沟通力、领导力、亲和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果要提拔一个人,肯定不能片面的从他/她的上司和下属那里了解情况,还需要从多个侧面去了解。所以,360°其实更适合在晋升/调动某个员工的时候使用,并不适合作为一种考核方法。
KPI是最简单的绩效考核方法,但难点首先在于KPI的选取是否合理。多数企业习惯于用经验法来选取KPI,这并不不妥,但如果企业退出了新产品/新服务或者进入一个新兴市场,需要增设新的KPI时,就会面临KPI如何选取的问题了。
BSC确切的说是一种战略管理思想,卡普兰和诺顿发明BSC的时候,其立意是为了打通从战略到行动的链接,但随后被学术界和企业界给引申延展,发展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绩效考核模型。但是,在BSC的四个维度里,还需要将相应维度的KPI往里面填充。这样才能够使用,否则只有BSC的话是无法考核的。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看,BSC是一套很全面的绩效管理模型,但最大的问题在于:企业如何判断在四个维度之间的各个KPI存在驱动关系?是依赖经验还是直觉?指标之间有无重叠?指标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这些都是问题。所以,要想用好BSC,最好再配套使用战略地图。
BSC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各部门负责人的专业度要求比较高,大多数企业虽然已经应用了,但效果并不理想。但一旦掌握了操作方法,企业就会发现,战略地图真的是一套很好用的战略管理工具,同时结合BSC来操作的话,也是一套很好的绩效管理工具。
EVA是Economic Value Added经济增加值的缩写,实际上EVA最早是源自会计学中的一个术语,最早由美国的斯滕斯特公司发明。简单的说,EVA考核的是企业的实际使用资本所创造的税后净利润扣除掉资本成本(通常是WACC)后的余额,而不是“会计利润”或“账面利润”,它能够更加真实的评价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并且在相当程度上约束高管的投资决策,不胡乱投资、不糟践资本。因为有许多精于“做账”的企业,能够将会计报表做的很漂亮,但如果将资本的使用成本扣除后,很可能不仅没有利润、甚至是亏损。
EVA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统一了考核口径(将收入、利润、成本等指标合并了),全面评估了资本使用成本,能有效保护股东的利益、消除内部人控制的现象,能够有效避免高管盲目决策、胡乱投资的行为,但EVA得计算较为麻烦,而且需要在企业内调整多项会计指标,不适用于高风险行业、金融行业及初创型企业,在实际使用上,更适合多元化的投资集团或上市公司。
在计算KPI、BSC或EVA达成情况的时候,最常用的计量/评价方法有三种:百分比率法、非此即彼法和加减分法。百分比率法这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定量考核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绩效考核指标的计算,其计算公式为:实际达成值÷计划值×100%×指标权重分数;这种方法可以对工作成效进行多层评分,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到各部门各员工的分值排序情况。
非此即彼法这种评价方法的结果只有是或否,没有中间状态,适用于不需要量化的阶段性工作,例如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项工作,如是则得满分,反之不得分。
加减分法是一种零权重的考核方法,此类指标在考核周期内不一定会发生,但一旦发生则通常会扣较大的分值,甚至是一票否决,例如重大事故。不发生时既不加分也不扣分,而一旦发生则扣除该项指标的得分甚至是一票否决所有绩效得分。
如何给产品定价
从定价的主要目的上看,定价的策略主要以下三种:
一、 新产品上市定价策略 1. 渗透定价策略 其目的在渗透市场,立即提高市场营销量与市场占有率,并能快速而有效地占据市场空间。亦即此种订价策略以高市场占有率为最主要目标,营销利润反而退为次要目标。2. 撇脂定价策略 其目的在于立即赚取丰厚的市场营销利润,正如海绵吸水或奶油蛋糕的脂肪一般,从中吸取高厚的利润。亦即此种订价策略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立即赚了暴利,而市场营销量与市场占有率可能无法相对提高。
二、 价格管理策略 价格一经确定后,仍要设定收放自如的弹性管理策略。1. 折扣与折让 (1) 数量折扣 (2) 交易折扣 (3) 现金折扣 (4) 季节性折扣 3. 运费负担 (1) 工厂交货定价 (2) 统一交货定价 (3) 基点定价 4. 产品线定价5. 价格控制 (1) 统一转售价格 (2) 价格保证制度
三、 价格竞争策略 1. 价格竞争的考虑因素: 企业采行价格竞争时,必须考虑下列因素,以避免陷入恶性价格竞争。 (1) 期望利润之大小。(2) 市场潜能与特性。 (3) 客户与竞争者的预期反应。 (4) 市场需要性之高低。(5) 竞争压力大小。 (6) 成本高低。(7) 市场细分化的问题。(8) 是阶段性营销传播还是长久性调价? 2. 竞争者先采用价格竞争时:(1) 研究背景资料: 了解竞争者的营销策略特征,对利润的看法、财务状况、销售业绩,公司产能等。 分析竞争者价格竞争的用意与期间长短。 研究竞争者在每年的营销传播办法是否有固定的特征。(2) 评估竞争者: 根据销售情况、消费者反应,评估对手的效果。 对消费者、本公司产品以及业界所造成影响。 只是单纯价格或是尚有配合其他的营销传播活动。 决定不予理会或采用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分项进行加以应战。(3) 迎接挑战 (4) 心理备战3. 企业本身先采行价格竞争时 (1) 配合因素 由于企业利润组成因素有下列三项:利润=(销售单价-成本)×销售数量 故就长期观点而言,降低价格必须确保下列因素配合: 销售数量的提升 (需要了解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成本的降低 (需要了解成本降低的技术基础或扩大产量后带来的成本降低因素)(2)事先作好应对竞争者的跟进措施。降价规划之时,就应考虑对手会采取何种反击方式,本公司可事先备妥数种应战方案,不仅可避免在匆促应战下的措手不及和坐失良机,更可发挥机动灵活的迅速反击行动,保持在竞争中处于主动位置。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