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企重组人事冻结一般多久?
一般需要三个月以上,具体的时间还得等待重组完成结束才知道,每个国企重组的程序有区别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冻结的本意是在特定情形下,防止单位进人、防止单位突击提拔干部。确定为冻结期,原则上不再招聘新工作人员,也不会解聘员工和办理退休等。
二、日钢职工重组对职工的影响
国内著名民企建龙集团重组通化钢铁集团时遭职工反对,委派的总经理陈国军被围殴致死。集团子公司通化钢铁停产11小时。当晚,吉林省政府宣布,建龙将永不参与通钢重组。
无论如何,血案的发生都是一个悲剧,直接的责任人应轮源该承担其应负的法律责任,这毋庸赘言。但我们也要思考,工人们为什么会如此群情激愤?矛盾为什么会激化到如此激烈的程度?
从报道中披露的情况看,这次建龙集团重组通钢集团是在吃 “回头草”。2005年,建龙曾经入股通钢,去年金融风暴后由于企业亏损,建龙遂于年初从通钢撤股,随着国家4万亿刺激经济的效应开始显现,通钢开始盈利,建龙集团再次入股通钢并绝对控股,终于激起了工人及家属愤怒。
工人的愤怒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建龙的每一次折腾,都是工人在付出代价,去年企业亏损,“员工工资也减到每月人均300元”,“厂区及职工家属区乃至整个通化市二道江区的供暖都无法供应”,这次陈国军与工人代表对话时,又发出了“下岗”的威胁,终于导致工人情绪失控,也酿成了他个人的悲剧。
通钢的两次重组,有没有安排职工代表以制度化的方式实质性参与?所有的报道都没有提。而从网上披露的情况看,第二次重组,普通职工甚至直到木已成舟才知道消息。他们的利益长期被忽视,于是就有了这次“非制度化”的参与,并终于导致了整个重组计划的失败。
总的来看,我们在企业重组过程中,无论是国企改制还是民企之间的相互兼并,基本上都采取了排斥职工实质性参与的做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很有可能是被近年来流行的所谓 “产权理论”给误导了,根据这种理论,股东有全权处置企业,职工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生产要素”而已。但实际上,这种理论早已过时,新的理论认为,员工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方”,享有和股东同样的发言权,并有权参与企业管理。更何况据说不少员工也是该企业股东,企业兼并重组这样的大事,没有职工的实质性参与,是不合理的也不合法的。
其实,即便不谈什么理论,单凭常识想一想,我们也会明白职工是企业的“利益相关方”这个提法是绝对有道理的,企业的兴衰对职工的影响,甚至比对股东的影响还要大。因为对那些身家亿万的股东来说,可能不过是富豪榜上数字的变化,但对职工来说,却意味着身家性命是不是腊轿态还有依托。
通钢事件是一个严重的警示,它提醒有帆慧关方,企业的兼并重组,必须为作为企业“利益相关方”的职工的参与开辟渠道,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是工会,来保证职工的参与是实质性的,而不是象征性的。在职工权利意识日渐觉醒的今天,仍然企图用瞒天过海的方式将他们排除在企业兼并重组的过程之外,那么结局很可能就是破局。
三、2017年国企的盈利情况达到预期了吗?
据报道,财政部网站发布2017年1~12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的数据,整体形势外,财政部还披露了2017年部分行业国企的盈利状况。
据财政部介绍,2017年1~12月,钢铁、有色等上年同期亏损的行业持续保持盈利,煤炭、交通、石油石化等行业利润同比增幅较大;电力等行业利润同比降幅较大,财政部对2015和2016年钢铁、有色两行业国企运行状况的描述是“亏损”。相关表述上的改变,意味着两行业国企实现了整体扭亏为盈。
分析人士表示,近几年来,钢铁等原材料产品价格扭转下跌态势,实现大幅度上涨,并远超工业品出厂价格平均水平。在价格回升的刺激下,钢铁有色行业实现整体扭亏为盈并不出人意料。
发改委负责人以钢铁行业国企为例表示,目前该行业去产能计划已大体完成“十三五”计划规定的目标,因此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集中在兼并重组上。之前宝钢武钢合并已取得一定成绩,接下来应在更大层面推广兼并重组工作。
希望国企的改革可以持续深入下去!
四、截止2017年全国国企有多少家
中央企业5.2万家,地方国企10.4万家,其他0.4万家,差不多16万家
五、国有企业破产重组困难重重,请大家帮忙想个办法!!!!!!!
既然破产了,就先清算债务,再对残值进行评估,根据工龄对残值进行分配。由员工持股,这样老员工可以持股分红,新的公司实行竞争上岗。政府那边也要争取一些资助。
挺头疼的,一定要为工人说话,要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