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借壳上市,我觉得这是一个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行为,无可厚非。
证监会网站12月29日晚间披露的最新审核结果显示:360借壳的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南嘉捷”)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宜获有条件通过。具体来看,证监会对江南嘉捷购买资产的审核意见为:请申请人补充披露标的资产的董事在棚磨报告期内是否发生重大变化,请申请人补充披露标的旁码资产涉诉情况及风险管理措施,请独立财务顾问、律师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即使如此,作为360集团董事长的周鸿t已经开启“庆祝”模式。12月29日下午,周鸿t发布朋友圈,晒出自己与团队在证监会门口的合影照片,并写道“感谢我们的合作伙伴,感谢团队。运和哪”
一方面,360之前在美国上市,但是因为美国的股民不懂中国市场,股票价值长期严重偏低,对于360的业务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360公司断然选择从美国退市回归A股,这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之所以要回归国内上市,是因为中国网民对于360公司的生产经营发展,能够有更好的看好和更清晰的认识和判断,这也有助于助推360股价在回归A股之后创造新的价值。因此360选择A股上市,也就是非常明智之举。
总之,360之所以选择从美国股市,退市之后回到国内A股,就是因为在美国的股票价值不能反映公司的实际价值同时,国内市场对于360这样的安全公司会更友好。
近几年,回A成为了越来越多中概股的选择。这些公司在美国市场共同的特点是“价值被严重低估”。巨人网络在美国资本市场只有7倍估值,回到A股后估值达到100倍,市值飙升超过1000亿元。由于估值的差异,巨大的财富效应让越来越多的中概股选择回国上市。360也是其中之一。
借壳背景:
分析360的借壳方案,不得不先从其退市说起。360从纽交所退市是因为周鸿t认为退市前80亿美元的价格远远不能体现出360真正的价值。360退市时的估值为93亿美元,私有化总成本高达百亿美元,为了将360买下,周鸿t不得不四处寻找“金主”,甚至将360股权和360大楼都进行了抵押。最终,360从纽交所退市的私有化资金来源包括融资以及以招商银行首位的银行财团贷款,其中银行贷款金额达到了30多亿美金。对此,周鸿t曾调银尺侃自己是中国最大的“负翁”。
为了摆脱最大“负翁”的尴尬境地,360必须重回A股。回归的方式,360层多次摇摆,今年3月,天津证监局曾披露过360的IPO上市辅导公告, 但沉重的债务利息令周鸿t难以等待长久的IPO排队,最终仍选择了借壳上市。
借壳方案:
依据江南嘉捷于11月3日晚发布的《收购报告书摘要)》来看,360的借壳方案大体上分为三步:
第一步:保证“净壳”,壳公司(江南嘉捷)进行内部资产整合
江南嘉捷将其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资质等所有权利与义务,以划转方式全部集中至其全资子公司嘉捷机电名下。这样一来,江南嘉捷变为一家控股性平台公司,旗下直接拥有的资产只有嘉捷机电100%股权。
第二步,壳公司资产置出:江南嘉捷转让嘉捷机电全部股权
江南嘉捷以18.72亿元的价格转让嘉捷机电100%股权,其中目前江南嘉捷实际控制人金氏父子将现金出资16.9亿元购买90.29%股权;而360的全体股东将购买剩余9.71%股权。但360的支付方式不是现金,而是其持有的价值约1.82亿元的360股份,约占360中股份的0.36%。
第三步,买壳方资产全面置入:江南嘉捷发行股份,购买360资产
360的估值超过504亿元,在江南嘉捷现有资产置出时, 360以等额交换的形式注入了少量股权。对于360拟注入的剩下的价值超过503亿元的资产,江南嘉捷将会向360的全体股东发行超过近64亿股的股票来购买。由于江南嘉捷现有的股本总数不足4亿,所以在360全体股东认购增发的股票后,360在江南嘉捷的总股本中比例非常高,反而形成了对壳公司的控制。
借壳后的股权变动情况:
借壳成功后,“红衣主教”周鸿t将拥有壳公司60%以上的控制权。
什么是借壳上市?
首先,借壳上市是上市公司的一种资产重组交易的特殊形式。在2016年9月中国证监会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办法》中,首次把借壳上市命名为“重组上市”,并且修订了构成“重组上市”的标准锋汪高。
但上市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并不仅仅包括借壳上市,与普通的资产重组相比,借壳有以下两个特点:
1、买壳方获得壳公司(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如果买壳方未获得控制权,则属于将资产出售给上市公司,不是借壳;
2、买壳方将自有资产置入壳公司且注入的资产达到一定标准。陵型如果买壳方仅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未进行资产置入,那么属于单纯的收购上市公司,不是借壳。
作为2017年重磅财经事件,360借壳江南嘉捷在今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上会。昨天下午证监会公告称,360借壳江南嘉捷上市方案获得有条件通过。奇虎360创始人周鸿t昨天走出证监会大门,于14点48分发布微博称,感谢我们的合作伙伴,感谢团队。
12月29日,中国证监会称,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获有条件通过, 标志着360此次借壳江南嘉捷上市成功过会,回归A股市场终于尘埃落定。在背后,360回归A股的经历漫长而波折。
2016年7月,奇虎360正式从纽交所退市。它的私有化资金来源包括抵押360大楼和一系列“360”商标等换来的贷款,以及招商银行等提供的7年期30亿美元贷款。周鸿t每次见记者都会被问,借壳的事情到底怎么样了。直到今年11月2日,让周鸿t清陪弊藏着掖着许久的360回归A股的壳公司才终于正式浮出水面。当晚,停牌近五个月的上市公司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连发26项公告,内容显示,360董事长周鸿t及其控制的两家公司将联合收购江南嘉捷。
这背后,不管是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这都有可能是互联网内用意最为复杂的一次“回归”。360从美股退市之前的市值为93亿美元(约答族合615亿元人民币),但外界舆论普遍认为,根据当前美股和A股的PE差异乱郑,360一旦回归A股,市值很可能将实现数倍增长,将成为A股名副其实的“巨鳄”。业界人士分析,如果奇虎360回归A股上市,其市值将高达 613亿美元(3800亿人民币),相当于市值扩大近七倍。
总结:360回归A股后怎么走?在此前江南嘉捷重大资产重组说明会上,周鸿t曾提及360未来四大发展目标。首先是建立全球领先的网络安全技术体系。其次,建立多领域网络空间安全体系。第三,建立优质的商业化变现产品与服务。对于商业模式,周鸿t表示将建立智能搜索、信息流及商业化服务平台,全面升级360的智能商业化生态体系,并且升级现有技术、内容、产品与渠道。
2017年12月29日下午,身着黑色皮衣的周鸿t一脸喜气地走出证监会大门,随后发布了一则微博:“感谢我们的合作伙伴,睁轮感谢我们的团队。”
“红衣教主”周鸿t如此高兴,源自于一个大好消息:2017年并购重组委第78次会议,360借壳江南嘉捷的交易获得通过,360回归A股尘埃落定。
这距离2017年11月2日江南嘉捷发布重大资产重组公告,仅仅过去56天。
其实,在过去两个月内,360过得并不容易,周鸿t也有一系列麻烦缠身。
一波三折
就在江南嘉捷发布资产重组公告的当天,市场对360的质疑声接踵而至,认为“泰康人寿入股360存在内幕交易”。
在360私有化约93亿美元的交易规模中,泰康人寿保险持股3.7%。
巧合的是,江南嘉捷2017年中报显示,一季报中未曾出现的泰康人寿通过旗下保险产品共计持有江南嘉捷592.58万股,持股比例为1.49%,为第九大股东。
在斗腊360借壳重组江南嘉捷前,作为360回A的重要参与者,寿康保险突击买入江南嘉捷的股票。这一微妙的时间点让市场人士纷纷猜测,这背后是否存在内幕交易。
毕竟复牌后的江南嘉捷有很大的可能收获多个涨停板,而提前入场的寿康保险势必会赚个盆满钵满。
随后,江南嘉捷公开回复投资者,寿康保险早已持有本公司股份,在2017年第一季度已成为第十一大股东,但是市场对此解释并不满意。
总结:
通过实地采访北京多家安装360智能摄像机的店面,发现在水滴上可以看到店内的监控画面,而店内的消费者对此事毫不知情。在自媒体文章发布之后,公众的愤怒情绪被激起,纷纷指责360平台侵犯公众隐私。即便360官方多悉销信次对水滴直播的安全性进行澄清,甚至周鸿t现身媒体会亲自解释,但是这些都没有让事件平息,反而继续发酵。 直到2017年12月20日上午,360宣布永久关闭水滴,这一事件对360带来的负面作用才逐渐被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