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变化趋势原因

三维股票 2023-04-08 03:27 编辑:admin 196阅读

如何理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变化?

20:42 来源: 经济日报客户端

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数据。数据显示,前5个月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298.3亿元,同比增长16.5%。

而国家统计局在2017年6月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前5个月,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9047.6亿元,同比增长22.7%。

如果把今年的27298.3亿元与去年的29047.6亿元相比较,绝对值减少了1749.3亿元,增判烂速则放缓了6.02%。这是一个小学生都能计算出来的升销结果,为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却是“同比增长16.5%”?这一次,究竟是国家统计局因为统计失误“闹笑话”,还是其故意数据造假“糊弄人”?

统计样本库并非一成不变

要搞清楚这一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数据究竟是如何统计的?

从2011年起,国家统计局所指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也就是说,统计部门在统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时,只把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纳入样本库,其余企业则被排除在样本库之外。

工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因此,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的标准,每年规模以上企业的样本库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具体来说,有些企业过去虽然不在样本库里,但上一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万元,则下一年度就会纳入统计;有些企业在上一年度虽然是样本库企业,但当年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低于2000万元,甚至是关停破产,则在下一年度就会被剔除出样本库。

在这一动态调整机制的作用下,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标准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较小而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注(吊)销企业等变化。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后,服务业企业改交增值税且税率较低,工业企业逐步将内部非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剥离,转向服务业,也使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有所减小。这部分工业企业中,有的可能面临从规模以上企业中剔除,有的则需要对去年的利润数据进行相应的扣除。

正因如此,不同年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量是不同的。2011年为32.6万个;2012年为34.4万个,2013年为37.0万个,2014年为37.8万个,2015年为38.3万个,2016年为37.9万个,2017年为38.5万个。在不同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也不相同。今年前个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为372698,而在去年前5个月,这一数据为378959,比今年前5个月多了6261个。

“样本库的频繁变化,主要受主营业务收入数据变动的影响。造成这一数据变动的最关键因素,是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统计师刘昕说。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国家统计局通过加强统计执法检查,也在进一步规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范围,每年定期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范围进行调整,对不符合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要求的企吵冲游业进行剔除。另外,统计执法检查发现,近年来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越来越普遍,部分企业违反统计制度,将下属跨地区法人企业包含在本企业当中进行统计,造成同一法人在不同地区间和不同行业间,被重复统计。因此,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统计部门就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跨行业重复计算进行了剔重。

一年来的样本库有何变化?

那么,在工业企业的样本库中,这一年来究竟有哪些企业被剔除,又有哪些企业被添加进来了?有人说,规模以上企业统计范围永远是企业中相对优秀的企业,不优秀的已经被剔除名单。真的是这样吗?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样本库的动态的,样本的调整是常态化的,是有进有出的,不存在所谓的‘优胜劣汰’。”刘昕说。

根据记者梳理,从去年5月到今年5月,全国工业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退出数量最多的行业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纺织服装服饰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以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企业退出了3534家,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企业退出了596家。

钢铁和煤炭企业的退出,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去产能的持续推进是密不可分的。2017年确定的煤炭行业1.5亿吨以上、钢铁行业5000万吨左右、煤电行业5000万千瓦的去产能年度目标任务,均已超额完成。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再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左右。随着去产能的持续推进,钢铁和煤炭领域的规上工业企业个数或将进一步减少。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服装,以及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等领域的规模以上企业个数减少,既有上游成本压力加大,导致行业竞争激烈,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加大,利润变薄的因素,也与我国持续不断地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有关系。

此外,也有一些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大量增加。例如,规模以上金属制品业企业个数由2017年5月末的20753增加到今年同期的23458,增加了2705个;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单位个数增加了760个;汽车制造业企业单位数增加了403个;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企业单位数增加了382个;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单位数增加了291个;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企业单位数增加了148个。

利润数据该怎么比?

也有一些读者质疑,国家统计局在发布数据时,用的是“同比”。所谓“同比”,就是今年的数据和去年同期比较,为何结果不是-6.02%,而是16.5%?

其实,计算“同比数据”,不仅仅是与上年同期数据相比,而是要与同样本、同口径的同期数据相比,这样的比较才能更好地看出趋势变化。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样本库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在此情况下,要计算得出“可比口径的增长率”,就不能简单地把今年的统计结果与去年的统计结果相比,而是要把今年的样本数据,与今年样本的上年数据相比较,才能得出“可比口径的增长率”。

为此,国家统计局会要求进入样本库的企业在报送当期数据的同时,也要上报上一年度的同期数据,以便进行汇总比较。举例来说,A企业在2017年没有进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库,它的2017年数据在原来的数据库中是缺失的。今年,这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规模以上”的标准,则其在填报数据时,不仅要填报今年的数据,也要补充填报去年的数据。反之,如果B企业去年在样本库中,而今年因为去产能而被关停,则在今年数据采集中,统计部门就应该将B企业数据从样本库中剔除。

经过这样的补充或剔除,国家统计局不仅拿到了样本库中企业的今年当期数据,也拿到了去年的同期数据,这样就可以进行“可比口径的增长率”计算了。

按照这一方法,2018年前5个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实现利润总额是27298.3亿元,这些样本企业在去年同期实现的利润总额是23427.0亿,而非去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9047.6亿元。把27298.3亿元与23427.0亿元进行比较,很自然就会得出16.5%的增幅。

企业利润为何增长?

也有人提出,今年前5个月,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明明减少了6261个,为什么利润反而增加了3871.3亿元?

这一点其实并不奇怪。每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各不相同,不能习惯性地认为,企业的个数多,实现利润总额就一定多;企业的个数少,利润总额的规模就一定小。

今年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费用继续降低;企业杠杆率也有所降低,国有企业去杠杆成效更为显著;企业产成品存货周转加快,盈利能力明显增强;一大批企业在去产能中被淘汰出局,一大批“僵尸企业”市场出清,企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趋于减少。

而且,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钢铁、建材和化工等原材料加工利用行业利润增加,同时还带动了中下游行业的利润上涨。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利润数据,与其他部门统计的相关数据总体趋势是一致的,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1-5月份,财政部发布的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0.9%,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19%,其中,钢铁、石油石化、煤炭等重点行业利润大幅增长,均高于收入增长幅度。从资本市场看,一季度A股非金融企业净利润增速为23.6%。

也有人认为,16.5%的利润同比增速,反映的是健在、存活下来企业的盈利情况,这必然会高估整体工业的盈利能力,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是否会产生误导?

“如果有高估的情况,就会有低估的情况。”有专家指出,一般来说,在经济下行期,规上企业的数量可能有净减少,这时候存活下来的企业都是比较健康的,因此可比增速可能会高估整体的利润状况。在经济上行期,有新建企业达到规模以上,或者是有原有企业经营状况好而升级的情况,所以上行期的可比增速出可能会低估企业的盈利状况。而且,不管是规下企业入规,还是规上企业降级,都有上期的可比基数对应,其实对增速的影响并不大。(林火灿)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白宛松

相关稿件

关于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的说明

前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6.5%

图表:2018年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6.5%

2018年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5%

图表:2018年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5%

1至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保持两位数增长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驻外机构

电脑版 客户端 小程序 微博 微信 邮箱

注册 登录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京ICP备05070218号

一、当前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下行是共振下行而非结构下行

(一)不同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同步下行

2018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月度累计同比增速于6月份达到年内最高点17.2%,此后逐月下行,至12月末达到10.3%,增速与上年同期21.9%的水平相比下降了11.6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来看,2018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效益指标基本呈现出同步变化趋势,三类企业利润总额月度累计增速都在4月至6月达到年内高点后开始下行。截至2018年12月末,三类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增速分别为12.6%、11.9%、1.9%,与2017年同期相比分别变化了-32.5、0.2、-13.9个百分点。因此,当前企业利润增速下行是不同经济类型企业共同面临的压力,尤其是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的下降幅度并不低于其他类型的工业企业。从中期来看,剔除每年年末至来年年初由季节性因素造成的短期波动,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由升转降的拐点出现于2017年年中,目前工业企业整体利润增速仍高于2015年,接近2014年年中水平(图1)。

当前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与私营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的水平差异主要与所处行业周期特征不同有关。拉长到更长周期来看,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速基本呈现共振变化,国有控股企业与其他类型企业的差异主要在于其利润增速变化的振幅更大。2013-2018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5.3%、8.5%、8.7%,从整个周期来看,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效益增长不低于国有企业(图1)。

(二)工业行业利润增速普遍趋降,上下游行业利润增速差异快速收敛

2018年,41个工业大类行业当中仅有非金属矿采选、食品制造、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烟草制品、纺织、纺织服装服饰、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制品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电悔模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等11个行业的利润总额增速高于上年同期。这11个行业2017年平均利润增速为3.7%,低于规上工业整体18.2个百分点;11个行业2018年利润增速均值达到10.9%,也仅是回归到规上工业平均水平。横向比较,上游行业利润增速虽整体仍高于下游行业,但2018年以来其利润增速下降幅度也较大,上下游行业利润增速差异正快速收敛,工业行业利润增速标准差由2017年的52.6%大幅下降至2018年的13.8%(图2)。

为便于图示,图中略去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开采辅助活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四个低端值行业。

二、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下行因素分析

(一)收入增速下降是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下行的主要原因

形成工业企业利润的分项经济指标当中,收入和成本是总额最大的两项。2018年,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8万亿元,增长量比2017年减少了3.6万亿元;主营业务成本增长6.5万亿元,增长量比2017年减少了3.1万亿元;主营业务产生的净收入增量比2017年减少了5343.7亿元。2018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6212.8亿元,增长量与2017年相比减少了6857.7亿元。因此,2018年工业企业净收入增长下降能够解释利润增量下降的77.9%。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收入比为83.9,相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个百分点,处于近年来的较低水平。因此,工业企业净收入增量的下降主要是由于需求收缩而非成本冲击造成的(表1)。

分经济类型看,2018年国有控股企业、私营工业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9.2%、8.4%、5.4%,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了5.8、0.4、4.9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增量比2017年减少了1.1万碧纤缓亿、0.9万亿、1.2万亿元,扣去成本后的净收入增量分别比2017年减少了2370.4亿、790.1亿、1962.1亿元,分别解释了各自2018年利润增长量下降的76.6%、116.5%、87.1%。私营工业企业面临的需求冲击尤为突出(表1)。

(二)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刚性上涨显著侵蚀企业利润

从费用来看,2018年规上工业企业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增速分别为10.3%、10%、0.6%,仅财竖皮务费用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了5.9个百分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增速比2017年分别提高0.9、1.7个百分点(表2)。在2012-2015年的上一轮工业经济下行周期中,工业企业的成本、费用增速是与收入增速同步下行的。但是在2017年上半年开始的本轮工业经济下行周期中,工业企业成本增速与收入增速同步下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增速并未降低,甚至有所上升。截至2018年12月,规上工业企业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相对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达到3%、4.5%,均为近年来的峰值水平(图3)。

从绝对量来看,管理费用侵蚀企业利润的问题尤其突出。2018年规上工业企业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分别增长2879.4亿、4195.1亿元,比2017年费用增长量分别提高了155.7亿、704.8亿元,销售费用、管理费用逆势上涨分别可以解释2018年工业企业利润增量下降的2.3%、10.3%。分经济类型看,2018年国有控股企业、私营工业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费用分别比上年同期多增长104.8亿、163.8亿、184.7亿元,可以分别解释2018年前11个月各自利润增量下降的3.4%、24.1%、8.2%(表1)。

(三)私营企业逆势加杠杆并增持流动资产制约利润增长

2017年以来,在经济去杠杆和工业增速下行的大背景下,私营工业企业负债却不断逆势扩张。2017年12月末,私营工业企业负债合计12.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9%,增速高于国有控股企业3.1个百分点。2018年,私营工业企业月末负债同比增速进一步提高到8%以上,而国有控股企业月末负债同比增速则不断下降。截至2018年12月末,私营工业企业负债总额同比增长7.4%,增速是国有控股工业企业(1.3%)的5.7倍(图4)。

2017年以来私营工业企业由负债推动的资产扩张主要用于增持流动资产,低收益的流动资产在总资产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压低了总资产收益率,对企业效益产生了不利影响。2012-2016年,私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月末同比增速始终高于流动资产,资产扩张以实体投资为主要形式。但自2017年起,私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增速进一步走低的同时,流动资产增速不降反增。2018年末,私营工业企业流动资产比率(流动资产/固定资产)达到128%,比2016年末上升25.5个百分点(图5)。

三、需求紧缩压制未来工业企业利润增长

(一)出口是最近一轮总需求边际变化的主要因素

总需求收缩是2017年年中以来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下行的主要原因。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出口构成,2018年中国社会消费增长疲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存在,但是从中期指标相关性来看,决定工业企业收入边际变化最主要的需求侧因素还是出口。

从中期数据来看,2012年起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就开始逐年下降。2014-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增速分别从13.2%、19.1%下降到10.2%、5.7%,年均分别下降0.8、3.3个百分点。但在2016年年初至2017年年中,规上工业企业收入增速却出现一波上行。这期间,需求侧显著改善的仅有商品出口增速。

2017年6月,中国出口商品总值(人民币计价)累计增速达到近5年来的最高点14.2%,此后持续下行至2018年6月的4.7%,一年时间内增速降低了三分之二。而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1、2.6个百分点,消费增速幅度与此前三年相当,投资增速变化甚至还强于此前三年。以上对比表明,2017年年中以来引起中国需求侧边际变化的主要转折因素是商品出口(图6)。

(二)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行是中国外需下滑的主要因素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升温使中国外需环境面临更大不确定性,但从数据来看,2016年下半年至今中国出口增速“先增后降”的变化主要是由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景气变化推动的。经合组织数据显示,经合组织国家生产总值季度同比增速于2016年3季度达到近期低点1.6%,此后逐季上升,至2017年3季度达到近期高点2.9%,随后开始不断下降,2018年3季度降至2.2%。同期,中国商品出口增速的两个拐点分别出现于2016年1季度、2017年2季度,与经合组织国家经济增速拐点基本一致(图7)。

2018年3季度,由于“抢单效益”等因素,中国商品出口增速出现短暂回暖,但从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景气走势来看,2019年中国外需环境不容乐观。七国集团成员国除美国外,均已在2017年年中度过本轮经济景气高点,2018年经济增速进一步下行(表3)。中国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自2018年5月后快速下降,2018年12月份已降至三年以来的最低点(图8)。

四、主要启示

(一)正确认识不同经济类型企业、不同产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和运营特征差异,着力促进产业体系动态平衡、协同发展

从利润增长相关性来看,不同经济类型企业之间、不同产业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生关系,各类企业、各个产业效益共同决定于经济运行基本面。中国作为经济大国,任何类型企业、产业出现短板,对其他企业、产业发展有害无益,要把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平衡性、协同性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目标。产业的平衡协同发展应是在经济周期运行过程中动态实现的,当一类产业在既有体制和市场格局下难以自我调整、长期陷于低迷时,就要通过一定政策工具和体制调整改进产业资源配置,推动产业走出困境、提升整体竞争力。这与竞争中性原则并不违背,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

(二)更加有效实施需求平稳管理,为深化改革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

短期宏观管理与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是相互支撑而非对立关系,如果需求持续低迷,企业收入和利润无法合理增长,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企业创新投入、转型升级也将缺乏支撑。总需求持续收缩是造成最近一轮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下行的主要因素,必须通过更大力度的逆周期调节及时有效稳定总需求。当前,宏观调节的传统政策工具和政策传导机制面临不少制约,导致政策效果递减,如部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边际收益下降、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制约消费能力增长等。在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同时,要通过政策创新提高调节政策的质量和效率,如进一步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以促进人口生育率提高、人力资本提升为目标,增加相关领域财政投入和服务有效供给,以扩大国内需求、增强中长期增长潜力。

(三)高度重视企业“费用侵蚀利润”问题,进一步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避免相关费用不合理上涨

企业“降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从工业企业相关指标来看,过去两年“降成本”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各类型企业成本增速都有一定幅度下降。但在工业企业“降成本”的同时,企业管理费用等支出却在逆周期刚性增长,对企业利润增长形成较大压力。企业管理费用包括管理人员工资福利等支出,造成企业管理费用刚性增长的原因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采取措施调整其中的不合理因素。否则,“费用侵蚀利润”将极大削弱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效果。

(四)加强对主要经济体经济下行趋势评估监测,以底线思维和战略机遇期思维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

近年来中国需求结构逐步实现调整,内需比重上升,但出口对总需求和经济增长的边际拉动作用仍然至关重要。而且从中期来看,出口景气对制造业产能、居民收入和政府税收的增长有着重要影响,由此通过带动消费和投资还可以间接拉动总需求。2017年以来,中国总需求的边际变化主要受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景气波动带动的出口增速变化影响。当前,除美国以外,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已处于衰退周期;而从经济基本面和宏观金融数据反映的预期来看,美国不仅难以成为全球经济稳定器,反而很可能是这一轮全球周期最后、最大的风险点。美国经济衰退到来后,中国外需环境将面临进一步压力,但同时在中美贸易谈判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我们也有望获得更加有利的地位。我们要抓紧变局到来前的时间窗口,研究制定各领域应对预案,以在变局到来后能够化危为机、转危为安。